【萝卜头知识周刊首期】电脑硬件基础
论坛的定位是大众化的电脑知识交流论坛,既然是大众化,肯定就要照顾一些电脑小白,
以后将以知识周刊的形式,向刚接触电脑、对电脑了解不深的菜鸟们介绍基础知识。
主要将介绍,电脑硬件组成、硬件基本知识、术语解释、电脑软件应用基础、互联网基础知识、电脑使用习惯等。
语言尽可能简练、通俗、易懂。
好了,这期,先从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说起。
当我们买来一台台式电脑,
它会包含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音响等设备。
这些设备的用途,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次主要来说说 主机机箱里面的东西。
当我们拆开机箱的侧面挡板,电脑的核心部件就能看到了。
主板:主板是机箱中最主要的部分(实物图如下),是一块很大的电路板,上面安装了组成计算机的主要电路系统,其他所有硬件(内存、显卡、硬盘等),都要通过连接线或者插槽连接到主板上面。主板可以负责协调各硬件之间的工作,包括将你通过键盘鼠标进行的操作传递给各个处理芯片。主板有大有小,大的主板主要是扩展能力好,有更多的插槽,可以安装更多的显卡、声卡、网卡等等。主板芯片組:简单说, 就是CPU与周边设备沟通的桥梁,芯片组好坏,影响CPU性能发挥。
CPU:中央处理器(CPU) 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他可以处理我们传递给计算机的指令,计算机完成的每一件工作,都是在它的指挥和干预下完成的。也可以说CPU是电脑系统的心脏。CPU性能好坏与电脑整体性能好坏有直接联系。下面说几个CPU的术语
CPU主频:通常所说的某某CPU是多少GHz的,而这个多少GHz就是“CPU的主频”。很多人认为CPU的主频就是其运行速度,其实不然。CPU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可简单理解为CPU内有一堆小颗粒在不停震动),主频大不一定运算速度快。
缓存:CPU的缓存即为高速缓冲存储器。一般CPU有两级或三级缓存。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结构较复杂,在CPU芯片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当有需要再从较慢的储存设备中读写数据时,缓能够使得读写的动作先在快速的装置上完成,如此会使系统的响应较为快速。CPU缓存的大小会影响计算性能。
对于现在的CPU,一二级缓存区别不大,三级缓存容量大、速度快的,性能更好。
核心和线程:多核处理器(CPU)是指在一个处理器上集成两个以上运算核心,从而提高计算能力。仅仅提高单核芯片的速度会产生过多热量且无法带来相应的性能改善。多核处理器(CPU)就是基板上集成有多个单核CPU。
比如双核CPU有2个核心同时处理2“份”任务。但如果只有1份任务,则只能交给其中一个核心完成。
超线程 :超线程是英特尔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CPU本身没那么多核心,但让系统认为有真实数量两倍的核心,让一个核心同时处理两份任务,也可以提高性能。
这里http://bbs.luobotou.org/thread-5795-1-1.html有CPU天梯图,感兴趣的朋友了解下。
内存:内存是与CPU进行沟通的桥梁。计算机中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因此内存的性能、稳定性对计算机的影响非常大。内存只有在通电时存储数据,断电后,数据丢失。内存频率和CPU频率类似。也算是衡量性能的其中一个标准,一般我们是用的内存是DDR2/DDR3,频率800/1066/1333/1600
硬盘:就是用来存东西的嘛,有什么好说的。
固态硬盘:
看图就知道了,固态硬盘没有传统的复杂机械结构,只是一堆存储芯片。固态硬盘主要由主控芯片和存储芯片组成。
主控芯片:跟主板一样,有一个类似CPU的核心控制整个硬盘。主控芯片的好坏决定性能、稳定性。
SLC MLC TLC:经常有商家宣传时提到这几个词,在这说一下SLC = Single-Level Cell ,即1bit/cell,速度快寿命长,价格超贵(约MLC 3倍以上的价格),约10万次擦写寿命
MLC = Multi-Level Cell,即2bit/cell,速度一般寿命一般,价格一般,约3000---10000次擦写寿命
TLC = Trinary-Level Cell,即3bit/cell,也有Flash厂家叫8LC,速度慢寿命短,价格便宜,约500次擦写寿命,目前还没有厂家能做到1000次。
从好到坏排列就是SLC MLC TLC,价格也是这样。一般使用MLC级别就可以。TLC非常不建议购买。
优点:读写速度快、抗震性极佳、发热量小。
缺点:贵啊。
显卡、电源、机箱:打算放到下一期再介绍,第一次说太多也没几个人看。
讲解的挺好的!给小白长知识
讲解的挺好的!给小白长知识 {:39:}我从未来穿越而来。 现在装机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显卡输出帧数。事实上,对于游戏来说,10帧能玩,15帧流畅,25帧够用,30帧完美。
曾风靡中国的VCD,每秒15帧,它淘汰了每秒30帧的NTSC制式录像机,可见,普通人对于帧数并不敏感。CCTV的标清广播,每秒24帧,有谁感觉不够吗?
我说一下这个1920X1080i 50fps标准是怎么来的。
这个标准的制定者是索尼。早期的摄像机,采用CCD感光器,感光能力较差。拍摄每秒30帧的视频,则每一帧的曝光时间是1/30秒,拍摄运动画面会糊片。如果拍摄50帧的视频,则每一帧的曝光时间是1/50秒,不容易糊片。而且,早期液晶显示器的响应速度很慢。所以呢,有了CMOS感光器之后,就每秒拍50张照片,每一张切成1080个横条,第1,3,5,7....张照片显示奇数条;第2,4,6,8....张显示偶数条。这样,从第一张转到第二张的时候,奇数条还在,到第三张的时候,奇数条再完成转换即可。这就掩盖了液晶响应慢的缺点,同时又不增加码率。
但是,对于游戏来说,画面是gpu计算出来的,不存在糊片问题,而且每一帧都是逐行的,增加帧数其实毫无意义,还费电。
现在显示器标注的是黑白响应时间,其实更重要的是灰度相应时间。显示器响应时间足够快的话,其实30帧也足够;用帧数做噱头的显示器或者芯片,它本质上玩的是响应时间和图像的数码矫正。这里面没有神也没有鬼。
现在所有主板标配的HDMI端子都是1.4A。游戏机标配HDMI2.0,是因为游戏机对应的是电视机。游戏机的50帧是用临近帧插帧算法计算出来的,是与电视机芯片和标准对应的。用电脑显示器玩4K游戏,没有必要追求50帧。现在的4K显卡也跑不出50帧。
页:
[1]